科举取士
科举
分科而举,分文武。
童生 - 童试 -> 秀才
童试其实有三个:
- 县试:知县主持;
- 府试:知府主持;
- 院试:省学政主持;
小三元:三次均第一。
考不过童试,五六十岁依然是童生。
秀才 - 乡试 -> 举人
秀才才是真正有身份的读书人:
- 不用服徭役;
- 见县官不用下跪;
- 打官司不能随便用刑;
秀才能得到国家一些补助,但很少,顶多保证自己不饿死。秀才还能细分三种:最优的是“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次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都有定额;又次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无定额。廪生每月可以从儒学领到六斗米(数字各时期不同),叫做“食廪”,在儒学名册上,也就是在资历方面,廪生名次居前,又可以优先被选为“岁贯”。
童生升附生,附生升增生,增生升廪生,皆由岁考升级而来。详见下文。
相公:秀才别称。
进学:童生一经考成秀才,便确定归当地儒学机关管教(儒学设在府里的称“府学”,州称“州学”,县称“县学”,各设教官),一般称为“进学”。秀才也被称为“生员”。
案首、同案、案伯:院试公布张贴的录取名单,叫做“案”(第一名叫做“案首”,童试也如此)被录取为秀才的人彼此称为“同案”,拉关系时就称同案的人的父亲为“案伯”。
周进作为五六十的童生,见了梅玖这个秀才,还要自称“小友”。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梅玖那样瞧不起周进,就因为他已是秀才而周进还不过是个童生。
另外秀才还有权利是吃胙肉。丁祭的胙(zuò)肉— — 祭祀孔子时供的生肉。古代纪日用干支,逢丁的日子叫“丁 日”,每年春、秋两次祭孔的日期例在丁日,故称“丁祭”。参加丁祭并在祭后分领供肉,是秀才的权利和荣誉。所以梅玖打趣吃斋的周进等考成秀才之后就得破斋戒吃胙肉了。
监生、贡生
并非只有秀才才能乡试考举人,国子监的监生贡生也能考。
明、清最高学府,名“国子监”(别称“太学”),在监肄业(有正在学校学习的含义,现代社会主要取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的含义)的叫“监生”。
清朝制度:
- 秀才因品行优良被保举入监的叫“优监”。
- 不拘资格,由皇帝恩赐的叫“恩监”。
- 凭上代勋劳资历取得的叫“荫监”。
- 向政府缴纳一笔钱捐得的叫“例监”。
监生不一定到监就学,具有了这资格,虽非秀才也可以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周进就是由同行的商人凑二百两银子买了个“例监”,虽然是童生,直接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
从秀才里选拔出来贡献到国子监肄业的,叫“贡生”。 清有六贡:
- “岁贡”,每岁循序推出,用不着考,挨到谁就是谁,一般称为“挨贡”,第四回严贡生说的“倖叨岁荐”,就指的岁贡。
- “恩贡”,因国有庆典而特给的(这一年的岁贡转作恩贡,就将本额让给下面的人提前贡)。
- “功贡”,对从军有功的生员特给的。
- “副贡”,乡试附取的“副榜”。
- “优贡”,每三年由学政举报优行,通过考试取得,第六回严贡生吹牛说的“举了弟的优行,又替弟考出了贡”,就指的优贡。
- “拔贡”,身分略高于以上诸贡,每十二年通过考试取得。
贡生不一定到监就学,按各贡不同待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做官。
所以看起来贡生是比监生强的,至少已经是秀才了。
举人 - 会试 -> 贡士
举人和秀才之间有天堑之隔。
秀才只是有了一定的身份,不同于普通的“民”。举人才是真正地迈过了民的槛,进入了“官”的阶级。考中举人,基本就次于知县,搞好了是可以当县官的,明显高于当地乡绅的地位,所以范进中举之后,张敬斋又是送钱又是送房,拉拢范进。也有穷人愿意当一辈子的奴仆,跟着范进,因为感觉有前途。还有人愿意把地挂靠在它的名下,免税。
所以范进考中了秀才,胡老爹只是带了一副大肠来,听说范进要考举人,骂骂咧咧觉得他不可能。范进真的中举之后,胡老爹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所以秀才和举人真的是天堑之别。
孝廉:汉朝的察举制取士制度,有“贤良方正”科(第十三回),有“孝廉”科,前者不专由地方举,后者则专由地方举报中央任用。后世因为举人由乡试产生,情形有点相象,就把孝廉作为举人的别称。
但是察举制多为世族人人把持,互相吹嘘,故弄玄虚,其时有儿歌讥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举人又被称为老爷。中举就可以做官,称为“老爷”,是承认他已具有官的身分的意思。
解元、亚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他人出于恭维会被成为亚元。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就是以最后一名考中了举人。
会试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连考3场,每场3天。
县里能出一个举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举人虽然在县里数一数二,但绝对不会甘于此,因为只要再往上走一步,买入进士的门槛,就真的飞黄腾达了。所以范进才会疯啊!现在想想,换我我也好不到哪儿去。
贡士 - 殿试 -> 进士
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城三年一次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于一般在二月(清朝乾隆以后改在三月)举行,又称“春闱”。春闱由殿阁大学士主持,在京城举行。连考3场,每场3天。
清朝一次最多录取贡士400名左右,最少100名左右。
会元:会试第一名。
贡士一般都会通过殿试晋升为进士,所以可以认为是中进士了。
进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所有通过殿试的考生都有资格被称为“天子门生”。殿试的难度并不大,只考策问,相当于写一篇政论文。能够进入殿试考场的考生,一般都有真才实学。
进士分三甲:
- 一甲(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 二甲(进士出身):若干;
- 三甲(同进士出身):若干;
进士最不好也能是县官,一般是中央官员,三鼎甲更是宰相候选。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鼎元”、“殿元”:状元。
三元及第、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
另外据说探花一定要帅,所以有“探花郎”一说。探花必须是进士中长得帅的人担当,大概是在游街的时候,除了学识渊博,还要长相上通过探花来些牌面。
科举相关词汇
- 墨卷、硃卷:乡、会试中,为了防止阅卷官徇私舞弊,规定考试人用墨笔写试卷,叫做“墨卷”,而后由誊录人另用硃笔誊出来,送给阅卷官批阅,叫做“硃卷”;考中的人把自己中式的文章刻印为一本赠人,也叫“硃卷”。
- 头场:应乡、会试的,规定要接连进场考三回,第一场叫“头场”。
- 贡院、号板:考乡试的地方名“贡院”(会试场也叫“贡院”),内分若干巷舍,按《千字文》上的字编号,每一号有只可容一人身子的小房几十间、百间不等,考生各占一间,有木板两块,一块支起来做写字的几,一块支着做坐具,叫做“号板”。
- 文会:秀才们为了准备应乡试而自由集合举行的一种补习会。文会里做的文章就叫做“会文”。
- 金榜、黄甲:京报连登黄甲,是科举时代专写在中试喜报上的一句祝贺的话,表示会试、殿试连捷的京报就要送到的意思。殿试等第分三甲,榜是用黄纸书写的,所以叫做“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
岁考
录遗: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本省各地举行院试 (称“案临”),有“岁考”、“科考”两种名目,收考童生,从中录取秀才,是次要的任务,主要任务是考验一般秀才的平时学业。科考并具有给乡试做准备工作的作用,考得好的即册送参加乡试。“录遗”是各地科考完毕后集中在省城举行的一次补考。
范进在中进士后,钦点山东学道。案临兖州府,主持岁考,梅玖(秀才)考得很烂,范进要依惯例揍他:
次早发出案来,传齐生童发落。先是生员。一等、二等、三等都发落过了;传进四等来,汶上县学四等第一名上来是梅玖,跪着阅过卷,学道作色道:“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饬来,照例责罚!”
明史记载了科举选举制:
“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
学政到任后,第一年考岁考。限一年完成学业检查。先由各府,州,县学署令各下属之廪,增,附生,到学署填报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三代履历。再由学署造具生员的升降,丁优,改名,病假清册,送学政(送学政清册、有关奏折和上谕)。考试内容,除四书文,五经文,五言六韵外,晚清有策论。考一等者,附生补增生,增生补廪生。二等无升降,廪生停米。三四等及格,五六等由蓝衫改着青衫,由县学改入社学,更有用戒尺戒板打手心,革去秀才功名。
难怪鲁迅在《华盖集续编的续编·的成因》里写道:“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为难。”
参考:
-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069.htm
其他
报录人:把考中科举或升授官职的消息写成喜报送给当事人,从而需索报酬为其营生的人。一般称为“报子”。头报之外,有二报、三报,是表示隆重的意思。
秋风:一作“抽丰”,意同分肥。利用某种身分或关系,和人交际联络以取得赠与,叫做“打秋风”,被称为“秋风客”。
“抽风”这个词好形象啊。
知县汤奉接了帖子,一个写“世侄张师陆”,一个写“门生范进”,自心里沈吟道:“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但这回同我新中的门生来见,不好回他。”吩咐快请。
最后说点儿
范进会疯,换我估计也差不离,至少会高兴得夜不能寐。想想看一个早饭都没得吃的人,考中之后突然拥有了一切:一辈子挣不到的钱、一辈子买不起的房、一辈子得不到的权势与尊重。王八翻身做主人,哈哈哈,的确很诱人。
科举诚然有害:八股取士,僵硬死板,毒害了许多文人。而且读书和做官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维度。但是想想,一个人只要学习就能打破阶级桎梏,相比于西方的贵族阶级、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一条路简直甩他们五千年!另外当时的许多官(尤其是县官)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惩恶扬善,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断然不会有傻逼跳出来指责你不尊重“人权”的。所以举人熟读经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其实做县官也挺合适的。
把仕途开放给世上的人,还是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的。
参阅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81912/answer/37434649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520286283487536&wfr=spider&for=pc